展覽資訊

2012-07-14 ─ 2012-07-29

熊貓之歌-羅青墨彩 陶瓷畫展

繼1961年《世界自然基金會》以熊貓為會徽,喚醒人們的生態及環境保育意識後,北京在七零年代初,也開始以活蹦亂跳的真熊貓為「親善大使」,出訪世界各國,讓瀕臨絕種的熊貓,成了溫和中國的形象商標。

此後,熊貓標誌成了全世界廣受大人小孩歡迎的寵物意象,在政治與商業上,都有過度使用的情形,時常流於膚淺平庸媚俗,甚至陷入甜膩廉價搞笑,至於其做為保育類動物的悲劇角色地位,其複雜矛盾的歷史神話特質,卻早已被人忘懷泰半。 事實上熊貓性屬孤獨宅男,一年只有在交配期間,才與雌性同居,為時一月,其他日子,多半靜靜旁山泉而飲,默默依竹林而居,獨沽一味,只啖琅竿。大似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的孔門弟子,視竹子為正人君子的象徵,不畏霜雪,歲寒後凋。

在中國古神話中,熊貓名為貔貅,是威猛勇士,也是反戰份子。《尚書•周書•牧誓》有言:「武王戎車三百兩,虎賁三百人,與受戰於牧野……勖哉夫子!尚桓桓如虎如貔、如熊如羆」;《史記•五帝本記》亦言:「軒轅乃修德振兵,治五氣,撫萬民,度四方,教熊羆貔貅貙虎,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。」二書皆指出貔貅尚武的一面。

在其他古籍中,熊貓展現出另一種特質。東方朔《神異經》說:“南方有獸,名曰齧鐵。”,指的就是熊貓。晉 郭璞注《爾雅•釋獸》提及熊貓,也說它:“似熊、小頭、痹腳、黑白駁,能舔食銅鐵及竹骨。” 清 袁枚《新齊諧初集》則記云:“房縣有貘獸,好食銅鐵而不傷人,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,見則涎流,食之如腐。城門上所包鐵皮,盡為所啖。” 難怪有傳說要誇稱熊貓尿,可溶解誤吞的鐵針,神妙無比。因此,在古代,熊貓又被視為和平「義獸」,稱之謂騶虞,戰時打出「騶虞旗」,便表示休戰之意。

“熊貓” 此一荒謬的現代名稱,顯示此物一進入二十世紀,就成了現代媒體的受害者。原來在抗戰時期,重慶博物館初次展出標本貓熊,下用名牌橫排現代科學資料由左至右,說明何謂「貓熊」。不料記者不察,在報上刊出照片,誤讀誤書為「熊貓」,大眾遂以訛傳訛至今,弄得大家都認為其模樣可愛似貓,便將錯就錯,以誤為正了。從此,熊貓便開始在熊與貓之間徘徊,迭遭「知感分離」、「名實不符」、「文質互駁」之苦。

自古至今,除了象徵儒家聖王賢能的神龍之外,最受畫家歡迎的瑞獸,就是龍在人世的變形---名馬,象徵勇健奮進。歷代神駿驊騮,不但常常被圖之於壁畫、絹素、綢緞、紙張之上,同時也圖刻於山石石板、銅鐵金屬之間。自唐朝以後,許多新興的吉祥動物,陸續進入畫家的筆下,問世流傳。例如鵪鶉代表平安,游魚代表有餘,猿猴代表侯爵,仙鶴代表祝賀長生不老,孔雀代表富貴榮華,洗象代表氣象一新,貓蝶代表長壽無疆,猛虎代表威武莊嚴,獅群代表師生傳承,棉羊山羊代表吉利呈祥…各有象徵,不勝枚舉。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,該是讓熊貓加入吉祥瑞獸傳統的時候了,至於其象徵的作用與範圍,則可從傳統的「吉祥喜慶」、「儒家君子」、「禪家羅漢」功能,擴充至「悲劇英雄」、「野生復育」、「生態保育」、「環境保護」的範疇,甚至可以進入「社會批判」、「政治諷刺」領域,充分與當代文化社會結合。 熊貓的可愛形象,多半來自小熊貓,其中蘊含卡通式的輕鬆與幽默,娛樂全世界的觀眾而不自知。尤其以母子熊貓,組成一幅溫馨天倫家庭照,最為討喜,擄獲千萬人心,永難忘懷。

參與藝術家

羅青
羅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