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覽資訊

2019-09-06 ─ 2019-09-29

《隱微相伴的寂靜》沙清華創作個展

展出地點:99°藝術中心(S7美術館L樓)
展出地址:台北市承德路七段286號
營業時間:上午11:00-下午6:30 (週一公休)
開幕茶會:9.7(Sat.) 15:00


隱微相伴的寂靜--沙清華近期水墨探析
文 /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高甄斈

  沙清華說:「走到老家門前,凝視著再也踏不進的家門,這般詭異的景象,宛如夢境一般,從未存在我的記憶圖檔裡,腦海中所熟悉的往日情景,慢慢在眼前重疊,心裡同時有股無法形容的酸楚正在發酵,似乎一部分的自己逐漸被剝離。」在眷村成長的日子,天花板上的水漬,是他編織故事的天地;包裝傢具的大紙箱,是他創造遊戲的元素;衣櫃裡專屬的小抽屜,是他想像力翱翔的小世界,實際生活的空間很窄,但卻給他許多編織希望的契機。

  「家」給了他喜、怒、哀、樂的點滴經驗,也給了「安全感」,這種安全感,在1986年之後的作品,以白牆小屋或是「蛋樹」的造型出現。白牆小屋是小時候住家的投影,而「蛋樹」則是創作者在想像裡創造的一個能量體,造型上像是一棵向上生長的樹,纏繞著近似「蛋」的橢圓形,在某些作品中,蛋樹泛著黃光,又像是個守護者,靜靜地矗立在山石中。它有點荒謬、有點弔詭,但恰巧是這一絲的形變,讓創作者得到心靈的自由。


生命經驗的回返

  1992年創作者搬至苗栗居住,描繪附近常見的檳榔、竹林等的鄉園景色,嘗試一種貼近視覺真實的光影表現,試圖在平凡之中尋找不平凡,而大約到了2002年,創作者借由野柳、貓鼻頭、北海岸、台東富岡等地的奇岩怪石,探索自然的造型變化,也奠基了近期作品的山石造型表現方式,與此同時,老家的房舍拆除事件,致使「浮島」的創作概念產生,而環境、家、漂浮的關係,像是創作者轉化傷痛的痕跡,逐漸將描繪對象,由外部陳述轉向內部沉澱。

  面對變動的環境,創作者與它是並存的關係;「家」的原型來自於母體子宮包覆的安全感,這樣的隱蔽性,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;漂浮的島嶼或是意境,源於小時候天馬行空的奇想,也是長大後自由意志的顯現,從另一個角度看來,他把內在的感受,以物象之外的意境表現,例如作品〈避紅塵〉,寂靜的空間裡雲霧繚繞,各種植物生機勃發,唯一有「人」的地方就是那棟房子,唯一能和外面連結的是停泊的船,創作者用這種方式,連結著創作者兒時的記憶、編織夢想的起點,以超然的朦朧美,表現時間與空間的曖昧,引發觀賞者的聯想,傳達豐富的思想或情感。


內在的充實性

  近期,創作者描繪一系列深邃境地,帶有神秘性或超自然性,連結著內在經驗的咀嚼,可能關於宗教、哲學或生活感悟,但不可否認的是,作為一個觀賞者,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品裡「美」的意識,甚至是一種屬於創作者自身的信仰,或是創作過程中的自由意志,而這些屬於內在的充實性,隨著時間推移,一層一層的剝落,逐漸地顯露出本質。要補充的是,在這裡的充實性意味著與重的、強而有力有關,甚至與崇高相聯繫,例如作品〈靈山〉表現出一種「幽玄」之境,山石彷彿液化,褪去茂林苔蘚流露本質,像現實也像夢境,餘韻無窮。

  而到了作品〈生機〉的表現,就更傾向神秘的、深遠的「幽玄」之境,追求「神似」且凝鍊之後的美。岩石的描繪上,以點作為空間擴散的主軸,堆疊質性空間的厚度,在外輪廓方面,趨向方、圓之間的幾何造型,方形呈現一種穩定的力量,圓形代表柔軟、和諧的意象,創作者理性地探討這些幾何形與整體空間的均衡,而岩石內輪廓的變化,則以流暢的曲線切割,不斷的向內延伸,呼應作品下方流動的雲,最後,小巧的「蛋樹」點出生機的意涵,撐起如同宇宙混沌的半圓形空間,並透過觀看的沉澱,與創作者創作當下的寂靜產生共鳴,同時象徵性地傳達「完整性」、「平衡」和「無窮」,在此,境生向外、隱藏不露可以作為這個系列作品的簡要詮釋。

  無論創作或是生活,創作者是一種比較直觀的方式,也就是說,對於現實發生的事件、感受,隨著時間的累積,一層一層的蛻變後所遺留之物,都是美好的,能夠在不完美中發現美,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,以較為輕鬆的態度看待環境變遷、時間流逝以及世間萬物的不完美和缺陷。所以,作品構成方式,大多有向中心集中的特徵,像是嬰孩在母體裡的安全感,也彷如他與大地之間的聯繫,回到原初的單純。

  於此,優雅生活的洗鍊,歲時細節的沉澱,以筆墨點染面對消逝之物,從一開始的情感舒放,到不足中見充足,在不完美中讓本質顯現,不同階段的辯證,從剎那間的美與真實中,追求隱蔽下的真理。

參與藝術家

沙清華
沙清華